中国微企网
在重庆做山东“花饽饽”的非遗传承人
发布日期: 2022-03-04 18:05:15 来源: 中国新闻网

中新网重庆3月4日电 (李晨)成双成对的福虎、繁花簇拥的寿桃……经过调面、和面、揉面、塑形、点装、醒发、蒸制等多道工序后,一个个造型各异、形态生动的花饽饽新鲜出炉。这些花饽饽都出自于“花饽饽”非遗传承人赵菁菁的工作室。

今年是赵菁菁在重庆生活的第六年。作为山东人,赵菁菁在去年决定将家乡的非遗文化带给重庆人,“重庆早已是我的第二个故乡,很希望‘花饽饽’这项非遗文化能在重庆有一片‘沃土’。”赵菁菁说。

资料显示,花饽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,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花饽饽的原料采用优质面粉和新鲜的瓜果蔬菜,在保证营养美味的同时,聪明勤劳的山东人还利用剪刀、擀面杖等简单的工具,做出鲤鱼、龙、凤、寿桃等寓意造型,让花饽饽宛若一件件“艺术品”。

缘起:童年时光的伙伴

“受外婆影响,我从四五岁时就开始接触制作花饽饽了。”赵菁菁回忆,1986年出生的她,在童年没有橡皮泥,只有家里几乎每天都会蒸的饽饽(馒头),“揉面团的感觉酷似玩橡皮泥,同样能捏出造型,而且还能吃。”

虽然山东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饽饽,但赵菁菁家庭是“花饽饽”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,在外婆的耳濡目染下,她从小做起面板上的小助手。

在直观感受花饽饽诞生过程中,赵菁菁也结下了与花饽饽的情缘,逐渐了解了这个能吃的“艺术品”的由来,明白了花饽饽里蕴含的美好祝福,“枣饽饽象征着团团圆圆,鱼造型的花饽饽寓意富贵有余,此外龙、凤元素也是花饽饽不可或缺的部分,它们寓意着吉祥如意、幸福安康。”

成长在被麦香环绕的童年,赵菁菁觉得花饽饽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也蕴含着浓厚的亲情。“花饽饽,是我童年的味道,也是一家人团聚的味道。”赵菁菁说。

发扬:国外留学的慰藉

学习西式面点、钻研酒店管理,赵菁菁在成年后前往国外留学,但她骨子里还是忘不了那缕麦香。

“在留学期间,我开始尝试自己独立做花饽饽,因为能采购的食材有限,只能做一些花、鱼、元宝等简单造型的花饽饽。”赵菁菁回忆,自己将作品带到同学聚会的那天,所有外国朋友都感到不可思议,对花饽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“花是怎么捏出来的?”“元宝代表的是什么?”面对朋友的好奇,赵菁菁讲起了花饽饽的历史,并让外国友人亲手捏做花饽饽,感受中国的非遗文化魅力。

“越是接触西式面点,便愈加感受到花饽饽的文化魅力。”赵菁菁说,花饽饽无论是在制作还是寓意上都值得被人知晓,作为“非遗传承人”,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和传承。

传承:他乡再续情缘

2021年,赵菁菁选择在重庆成立工作室,打算将花饽饽文化传到重庆。“北方的传统主食就是面食,南方人对花饽饽的知晓度要低一些。”赵菁菁称。

花饽饽在南方是否会水土不服?赵菁菁表示,在气候和受众口味上,花饽饽也许会面临挑战。她告诉记者,面对重庆夏季动辄40度的高温天气,发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,“往往师傅还没完成上一件作品,下一个花饽饽就醒好面了。”赵菁菁解释,这种情况即使开空调也无济于事。

另一方面,为迎合南方人的口味,赵菁菁正在不断研发如腊肉味、咸甜味等口味,此外还结合重要节日、时事热点,制作相应元素的花饽饽,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受。

赵菁菁的事业正如花饽饽一样“蒸蒸日上”,工作室的订单不断增加,回头客也越来越多。在推广花饽饽的这条路上,赵菁菁有着自己的目标:“我想让更多的就业群体,能够靠花饽饽手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。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人记住和爱上花饽饽这个非遗。”(完)

标签:

资讯播报
精彩推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