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微企网
在华外国人“花样”感受中国年
发布日期: 2022-02-10 16:49:49 来源: 新华社

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包饺子吃年夜饭、体验中国传统艺术、在博物馆了解民族文化……这个春节,多地在华外国人“花样”感受中国年。

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自古以来就是合家团圆的日子,作为一名中国女婿,36岁的巴基斯坦人莫北今年选择在中国过节。“过年期间一大家子人一起吃团圆饭,女儿和中国亲戚家的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。”他说。

大年初一,莫北在家门口贴春联。受访者供图

2007年,莫北来到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习汉语。完成本硕阶段学业后,他不仅习得一口流利汉语,还在校园里收获了甜蜜爱情,如今一家人定居在宁夏银川。

“以前想家的时候,也难过地哭过,现在这里就是家。”莫北说,在宁夏的家人和朋友让他并不觉得孤单。

和莫北一样,供职于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巴基斯坦籍专家扎法·伊克巴尔也选择“留守”中国,“我在宁夏过了好几个春节,每一次都很难忘。”

今年,为了让外籍专家和留学生感受年味,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了“四海同春”虎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,体验学剪纸、画国画、写书法等春节年俗。

这是扎法人生中第一次尝试剪纸。“有点难,但能体验到这种艺术很惊喜。”他说,“我还学着握毛笔、写汉字、练书法,还尝试了几种中国传统乐器,很有意思。”

过年期间,扎法(右二)受邀在中国朋友家吃团圆饭。受访者供图

对于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29岁留学生罗妲来说,在中国度过的三次春节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包饺子。

罗妲记得,她初到中国不久时,有一天老师、同学忽然祝她“新年快乐”,她还纳闷:新年都过去好多天了呀。“我第三次过中国年,就很适应了。”她说,“现在我和面、擀皮、剁馅、包饺子,样样都会。”

2019年,罗妲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山东济南的齐鲁工业大学(山东省科学院)。半年后,她考上了学校的翻译专业研究生,如今已升入研究生二年级。一同来留学的,还有她的未婚夫奥斯卡。

“来到中国,发现两个国家还有挺多共同点的,比如结婚讲究彩礼、美食都有饺子。”罗妲说,因为疫情缘故,她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,罗妲在微信上告诉爸爸妈妈:她在中国过年,过得很好。

鲁·罗曼带着儿子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。新华社记者 黄庆刚 摄

在博物馆感受中国文化也成为一些在华外国人的过年选项。

40多岁的鲁·罗曼来自法国西部城市拉罗谢尔,现在是广西民族大学的一名法语专职外教,已在广西生活近15年。今年春节假期,他带着5岁的儿子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,感受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。“这是我第二次带儿子过来参观,让他更好了解生活的地方。”

鲁·罗曼参观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,目前收藏铜鼓、服饰、织绣、石器、竹木器等藏品5万余件(套),涵盖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工艺。

一张张少数民族服饰图片、一条条颇具民族特色的壮锦……在民族文化陈列展厅,鲁·罗曼欣赏着少数民族服饰。“这些民族服饰各有特色,很漂亮。”他在民族博物馆感受到各民族“亲如一家”“和而不同”,“每个民族都不一样,但大家互相尊重、相处和谐。”

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,还印刻在人文景观上。在左江花山岩画展厅,一幅幅充满人物肖像、铜鼓、太阳等画面的“无字天书”吸引着鲁·罗曼。“两千多年了,这些岩画大部分图案仍然清晰,色彩鲜艳。”

鲁·罗曼认为博物馆为他了解中国各民族风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,春节期间他还打算在南宁周边探索新的文化景观。

鲁·罗曼带着儿子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。新华社记者 黄庆刚 摄

虽然背井离乡,但在华外国人们感受到宾至如归,也对新一年充满期许。

一些留学生希望自己能像虎一样无畏前行,在学业上有更大收获;扎法盼着疫情早日结束,能回巴基斯坦和家人团聚;罗妲准备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开设自己的账号,分享自己在中国生活、学习的点滴故事和新鲜见闻。

“新的一年,祝愿我的家人们都能健康快乐,平安幸福,财源滚滚来。”这是莫北最大的新年愿望。(记者孟佳、谢建雯、刘海、萧海川、黄庆刚)

标签: 在华 外国人 花样

资讯播报
精彩推送